联系邮箱: irgroup@gyasset.com    联系电话: 0755-88693999; 021-20572667; 010-56711318    (工作日:上午9:00-11:30,下午13:00-17:30)

中文 | English
  • 首页
  • 公司介绍
  • 投资团队
  • 公司动态
  • 加入我们

账户查询

  • 首页
  • 公司介绍
  • 投资团队
  • 公司动态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投教专区
  • 关注微信
邱国鹭 邓晓峰 孙庆瑞 卓利伟

冯柳 吴任昊 韩海峰
首页 投资团队 卓利伟 投资思想 详情

邱国鹭投资思想

董事长

邓晓峰投资思想

首席投资官

孙庆瑞投资思想

资深基金经理

卓利伟投资思想

首席研究官

冯柳投资思想

资深基金经理

吴任昊投资思想

资深基金经理

韩海峰投资思想

研究总监

高毅投研内训4 | 卓利伟:当我们谈论公司时我们谈什么?

来源:高毅资产作者:高毅资产首席研究官 卓利伟

创建时间:Thu Jun 15 00:00:00 CST 2017

【本文是高毅资产首席研究官卓利伟与投研团队的内部分享与交流,文章为部分摘要。】

                           

在过去多年的投资与研究中,自己有一些思考与总结,其中有一些部分与其他基金经理和大家的交流有类似的要点,我试着从一个公司与行业最底层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出发,从生意的本质、人的因素、组织的系统能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等角度做一个分享。我认为即使不同的行业与不同的公司,在本质上是可以比较的、可以触类旁通的。

 一.生意的本质

1. 价值:企业的收益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后所获得的少部分回馈

大部分生意的本质是一个企业为社会创造了某种价值,而社会为这个价值给企业的部分回馈,就是企业的收益;一个好的生意是为全社会创造了正的总福利、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良性力量,好的商业是善的、是多赢与双赢的、正能量的。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这个价值越有独有性,则企业获得的回馈也越大。如果一个企业的收益建立在利益相关方的损失之上,则生意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企业获得社会回馈的部分应该是合理的,过高的take rate会引发更多的竞争、顾客的用脚投票、政府的管制等,是不可持续的,这个合理的程度根据不同的生意属性有所不同。(当然,也有少数特殊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之上的,如烟草、赌博业等,这里不谈。)比如,如果没有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差异化很少的信息分发平台公司(如OTA)的take rate长期看不应该高于承担了物流成本的电商。同样,我们可以发现电商基于GMV而获得各种货币化的净利润率与传统零售的净利润率越来越接近,线上与线下的全渠道融合最终也会导致商品的同款同价与综合成本接轨;当然电商可以在数据技术方面做更多的事情,电商可以通过数据技术为商家与消费者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而获得另外的take rate。

商业的意义是促进交易,一方面提高达成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是为顾客创造的更多的价值;通常来说,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商业(如拓展更大的利基市场与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比为顾客降低成本更容易被顾客接受。比如,子女的教育就是为未来创造价值的支出,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相对较低、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高。

2. 用户:消费者的时间(或注意力)与购买力的稀缺,内容与用户运营成为关键

技术导致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相对于不断的信息过载与物质泛滥,消费者的注意力与购买力注定是稀缺的。所有toC行业营销的终极几乎就是消费者的时间与购买力。每个人经常使用的APP可能不会超过10个,每一天的时间也只有24小时,游戏、影视、阅读相互抢占时间,外出运动就意味着不能宅在家里打游戏;同样,重体验的服务也是对购买商品的替代。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如果能在不同需求层级上精准找到具有庞大消费者人口的商品与服务,均有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在基本小康与商品普及完成后,消费者对品质、健康、体验、审美、被认同与尊重的诉求越来越强,这方面既包含了商品的消费升级,也包含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升级。

在物质需求基本普及的情况下,人们的小康生活基本达成。没有满足的需求也从过去的物质匮乏变成精神匮乏;互联网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同时又迅速提升了个体总体上的学习能力;个体独立意志的觉醒必然发生,作为消费者与作为社会角色,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满足后,互联网消除信息不对称后个体在认知能力与社会认同上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这个背景下,对于厂商来说,产品与服务(内容)比渠道(或平台)更为重要,提供好内容的系统能力与用户运营成为B2C行业最重要的能力。

在物质商品方面,厂商过去重视的是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规模化与效率,现在除了这些基本要求之外,更加重视的是产品本身(品质、审美、体验、服务以及基于这些方面的性价比)与用户运营(消费者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数据化分析、厂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机制)。在服务产品方面,在满足killtime(消磨时光)的功能之外,因为某一种社交关系建立的体验的用户粘性更为重要,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匮乏或困顿可以在虚拟世界获得更多的满足(如互联网游戏)。“野百合也有春天”,小镇青年现实生活中精神与文化需求的匮乏造就了在线娱乐流量平台公司的商业逻辑。

3. 技术:技术与工艺上的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手工作坊,从车间的标准化流水线的精益生产,再到现在与未来的智能、柔性生产、社会化协同供应链的时代,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的进步完全建立在科技的发展基础之上。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技术进步也是一个经济体增长潜力最为重要的长期因素之一,技术还推动了整个产业组织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变革。芯片技术带来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等信息产业的革命,由此带来了IT产业对几乎所有行业的推动、改造或颠覆。化学分子式大发现时代已经结束,而大数据技术推动了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发展必将颠覆人类的健康管理与医疗产业,并将颠覆传统化学药的长期逻辑。人脸识别技术大大增强了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共享出行改变了城市通勤,这些都是技术导致的新的应用与商业模式变革。自动化技术与生产管理MES系统、全流程的软件等技术使得复杂商品与服务的定制化量产与规模化成为可能,并可能实现规模上的边际利润,规模可能不再是商业模式的敌人,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逻辑之一。

技术还导致企业组织边界的突破。滴滴的司机不是公司的员工、阿里与腾讯更像是一个生态与社会。用户浏览、阅读、评价、使用与交易产生的一切行为数据均是企业的生产资料,用户既是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同时也是设计、生产的参与者。这个时代是一个全产业链高效整合、协同发展的时代,企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是供应商、用户一起产生供需关系互动、不断参与研发与提升效率的过程,一切参与者的行为与决策过程均可以通过数据实现格式化与可分析、可追溯,数据已经成为全流程的生产要素,数据技术也将成为企业必须掌握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的企业都应该是技术型公司。对于传统线下零售来说,电商不仅在总体效率与成本、长尾市场突破等方面上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积累与分析用户数据、挖掘用户潜在需求、并以此启发上游厂商更多的研发与创新方面,有着更多新的可能性。数据已经比消费者自己、比厂商更能够深刻了解消费者,电商将从过去的一种交易方式转变成新的厂商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这可能也是未来新零售一个重要的逻辑。

技术进步的速度决定着一些创新行业产业化、商用化的进程。因为光伏发电在基础物理化学层面的技术进步缓慢才使得至今的发电成本还远高于传统化石能源,从而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电池技术的进步还不够快(4-5年能量密度翻倍),尽管在使用成本上电动车较燃油车已经非常有吸引力,但整车的成本还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电动车的大规模量产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同样,技术对于去理解看起来非常传统的产业或所谓旧经济也非常重要。如MAP 技术(气调保鲜包装技术)是传统卤味食品实现突破保鲜期限与销售半径的主要因素,生产技术工艺的差异对传统食品(如白酒)最终在口味与体验的差异、品质一致性方面至关重要。品质的可靠性、一致性、与其他竞品显著的差异化才最终导致了产品与品牌的差异,品牌效应就是产品与消费者体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积累与传播。

当然,对于投资来说,要前瞻去判断技术的演进与变迁其实非常困难,技术进步越快的行业越难把握,一个在技术变化少的、工艺优化在方向上稳定的行业,当期领先者可能更容易持续积累优势。对于技术型的企业来说,激励研发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与制度安排比本身的领先性更为重要(这在后文还有论及)。

另外,作为新的生产资料,数据技术在规模上的边际成本非常小,这可能是全球最庞大的技术型巨型公司继续保持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时间与规模化: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多变VS企业要求的效率与规模化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好的生意是可以通过连续的生产、可持续积累的优势(技术、工艺、管理经验等)、可标准化生产,从而实现时间上的可持续与空间上的规模化,对于很多toC的行业来说,厂商的成本、效率与规模化的要求通常与消费者多元化与多变化的需求是天然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服装与影视行业可能是一个较差的生意,上一季畅销的女装却可能成为下一季卖不掉的存货,上一部票房冠军的团队可能制作出下一个票房毒药的电影。同样在食品行业,味觉强刺激的口味依赖度很强,人们喝着与几十年、上百年前口味一样的白酒,而甜酸味的饮料却层出不穷、单品销售额的天花板相对低而获取顾客的费用也更高。消费者需求稳定少变的商品建立的品牌优势的生命周期更长,高端品牌白酒更像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大IP。

就像前文提到的,过慢的技术进步阻碍了创新产业的发展;但反过来看,过快的技术变迁又会使得厂商无所适从,它在过去三年学会的能力可能在三年后就不管用了,这对投资者来说不是好事。从PC时代到智能手机时代,只有少数子行业的技术升级与硬件升级的方向是连续的,其中大部分元器件的企业很难跨越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如PC时代的王者Intel在智能手机芯片上的份额却只有区区1%左右。同样,传统模拟机的大部分巨头们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几年里全军覆没,但同时正因为智能手机的平均更新周期只有16个月左右,才使得中国企业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最后几年赶上强者实现市场份额的突破,手机也从传统的功能性产品变成一个基于OS系统与用户运营的产品与后台系统服务的商品,这也是苹果公司最强的地方,也可能是中国手机厂商长期的挑战。

好的生意是时间与规模的朋友,企业积累的优势与核心能力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创新来优化与加强这个核心能力的,是在时间上的可连续与空间上的可规模化。

5. 科技新时代投资的新思维

信息革命与互联网的社会化、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普惠,导致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逻辑发生本质的变化,工业2.0时代的很多思维方式变得明显不足。这个时代可能是这样的:商品已经变成产品、服务、流程与用户运营的融合;硬件是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内容与服务的融合;软件是云服务与大数据;顾客(customer)不再是一锤子买卖的,是用户(user),而用户参与了生产、创造与体验的全过程;企业是产品与服务规则的制定、维护、优化与创新的组织者;组织是社群与生态;零售不仅是一种交易与供应链的组织模式,更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沟通机制,是基于数据技术对消费者的研究与对厂商创新的启发;而互联网更加像是市场的民主投票器,是一个24/7[p1] 在线永动的巨大AI。

 

 二.企业的战略选择:成本、效率与差异化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提供产品或服务,其战略选择无非这两种:一是要在技术、工艺路径与精益管理上不断提升,从而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积累与竞争者的优势,这是效率与成本领先;二是要有通过用户研究、大数据技术不断启发产品设计与创新来提高差异化、获得更高的溢价能力,这是差异化领先。在这两方面中企业至少要在一个方面取得不断进步,如果两者兼而有之则非常难得。优秀的制造业公司通常需要兼备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要在管理上非常优秀,保持成本与规模优势,另一方面还有不断通过研发与技术进步,加强这个优势、或者开发出更好的领先于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以获得更好的定价权。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这两个方面的能力,那他能赚的利润就是最基本的辛苦钱,比如是销售额的3%-5%、甚至是亏损。同样,要获得持续的领先优势,就要在研发与创新上有效投入,你要为未来的优势投入当期的成本与费用。

就像中美这两个经济体,美国更像是技术领先的差异化道路,而中国的过去走的是成本与效率领先道路,现在与以后是成本领先与差异化兼而有之。但企业积累了阶段性的优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与不断创新的能力才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才是一个企业本质上的核心能力,一个激励学习、创新、挑战权威的组织文化非常重要。

中国企业在制造业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很强,我们通过30年的学习积累了很多成本与效率的能力。尽管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人力资本的红利却方兴未艾,我们有非常庞大的本土需求与应用场景,更加有着超过很多国家人口总量的高素质技术人员(我们每年有800万大学毕业生、50万硕博毕业生与40多万的留学归国人员,其中超过一半是与应用科技与管理相关的人员),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资本过剩、股权融资环境很好的市场。中国企业在应用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行业中将不断积累能力,取得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不断崛起、甚至实现较好的国际化的原因。

另外,即使在一些技术进步相对缓慢的周期性行业,比如在化工、建材等看起来非常传统的行业里,仍有少部分优秀企业通过长期的工艺积累与精益管理,探索出一条成本与效率领先的道路,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全行业里一直保持非常显著的成本优势,这个护城河仍然是成立的。

 

 三.从人的因素到组织的系统能力 

1.企业家精神才是价值创造的原力

尽管我们总结与讨论了这么多有关技术、商业模式、生意的本质等问题,但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永远是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没有顶一万年的经营秘诀,曾经成功的经验却可能是下一个陷阱的原因,阻挡进步的道路与挖坑的通常是自己,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力与领先优势的企业很少,能够跨越产业变革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因素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人,才是穿越困境、不断通过学习找到解决方案的终极原因,也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原动力。

企业家是人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有着超强的心力(事业心、理想、情怀、世界观、为产业与社会创造价值的强烈愿望),他们有着既重视物质层面因素又有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与人格影响力,他们战略立意高远又强于执行力,他们懂得学习、分享与创新,他们不仅能够发现与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更能激发普通人的正能量与创造潜力。企业家精神是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力,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

2. 学习、创新、自省能力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

即使是曾经多么成功的企业家,在变化面前仍然可能固步自封、抗拒变化甚至刚愎自用,把自己架在某个神坛上不愿下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史总共只有30年而已,大部分企业家成长于物质与精神双匮乏时代,更容易因为害怕失去而在不确定的未来面前忘了持续的学习、甚至胆怯。我们要去观察一个企业家在面对变化、困境、挑战与不确定的未来时,他们的反馈是如何的,他们的内心底层代码是什么,他们是否能够不忘初心、开放谦虚、积极进取、自省与学习?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

最优秀的企业也会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无人区迷失自我。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在内部资源上前瞻性设置一些冗余的空间,在研发与创新上要有充分的制度性安排与试错的宽容心态,完全以当期市场份额与利润作为KPI可能会损失了长期能力的进步。

人性的弱点总是使得人们更容易强化对自己立场有利的论据(“屁股决定脑袋”),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及其团队总是会面临路径依赖的诅咒,一个真正卓越的企业家总是能够克服这个路径依赖,他们通过不断的自省、学习、创新甚至自我颠覆来迭代企业的核心能力,独立判断与开放学习、谦逊自省与坚定自信都是优秀素质的一体两面。

3. 把企业家的能力与人格变成组织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具备生意、人、组织三个方面均好的素质,即在一个好的生意上,通过企业家精神与团队的能力,转化成持续的、组织的系统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会聚集一批优秀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激励学习与创新的制度与文化、奖惩分明的利益机制与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架构。尽管我们在研究中通常较难经常与企业家本身有非常充分的交流,但我们同样可以从企业的管理层团队与普通员工,从公司各种执行层面的制度与管理的一些细节中去判断这个企业的内核与基因。什么样的团队与企业文化可以说明什么样的老板。不管在什么行业,优秀的公司绩效总是来自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方法论、组织的能力与勤勉的工作。

 

 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结构 

通俗地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干得了而别人干不了的事情。但本质上有别人干不了的事吗?没有。事实上只有阶段性别人还不会干的事儿,或者说别人要花很多时间、花很多金钱才能学会的事情。技术可以购买,最牛的团队也可以被挖走,所以本质上有的只是一定时间内的领先优势,这个领先优势在现象上表现为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份额与品牌。那么,为了保持甚至扩大这个领先优势,企业必须持续的学习、创新与研发,而确保与激励研发与创新需要公司有合适的组织结构与鼓励创新的文化,这个本质上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与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个企业没有可以长期管用的战略,也没有聪明绝顶、一直不犯错误的管理者,好的企业文化是以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与制度性的安排去激励团队;同样,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跨越困境的通常不是物质的激励,而是团队成员内心深处的精神与信念,是企业文化。

回顾我国短短的二十多年的股市历史,我们就能够非常轻易地发现在同一个行业中不同的上市公司的变迁,当年看起来差不多的公司现在可能是天壤之别,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20年前的华为还非常渺小,10年前恒瑞的市值还只有100亿,18年前的腾讯与阿里还刚刚成立。。。

 

 五. 从“1到N”:持续的、系统的好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能力 

我国经济处在一个增速相对放缓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的特征是从过去的总量高增长与要素高投入的模式转型到现在与未来的结构升级、研发创新与效率提升,在产业格局与资本市场中将会持续体现出结构分化与优势集中的特征。在这个背景下,那些具备“从1到N”能力的最优秀的企业将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努力去发掘那些在1个领域做得非常优秀的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又能够把这个能力做到“1到5、1到10、1到N”的公司。

这个“1到N”的系统能力,包含有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产品(或服务)能力的“1到N”,即一个公司通过研发、创新能够从原来提供1个好产品、1个品类拓展到多个好产品、多个品类;第二是指市场能力的“1到N”,这个市场包括渠道、应用场景、传播等含义;一个公司能够通过更多、更有效的方式与沟通机制传,把最优秀的产品或服务递给用户与消费者。第三是指组织能力的“1到N”,一个优秀的公司能够把伟大的企业家精神转化成团队的能力、组织的能力,把企业领导者个人的素质与人格力量转化成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组织制度、流程体系与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第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的公司,我们最好不要去相信它会做好第二件事情;对于做好了第一件事情,同时又在过程中积累了组织的各种系统能力的公司,它做成第二件事情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而不仅做好了第一件事情,同时又做好了第二件、甚至是第三件事情的公司,我们则要非常重视,这些公司大概率上已经具备了从1到N 的系统能力。

 

 六.选择研究最优秀的企业 

1.向最优秀的团队学习

先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最优秀的公司。我们应该重点研究两类公司:一类是已经是很优秀的企业,它很可能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类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它已经具备了成为优秀公司的基因与组织能力,它在未来可能创造巨大的价值。我们重点投资的就是这些现在最优秀或未来最优秀的企业,剩下来的是估值的问题、一个金融数学的问题。而市场总是处于某一种错误的状态,总是有提供给长期基本面投资者的机会。即使是看起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公司,可能大部分投资者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60-70分的水平,我们的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就是要把这些最重要的公司的认知水平提高到90分以上,尽管从70分提高到90分要付出的努力远高于从0分提高到70分的过程,但只有90分以上的认知才会对投资决策有真正的价值与参考意义,因为70分的认知早已price-in了。我说过,每一个人最稀缺的资产是时间,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用在向最优秀的企业与团队学习。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垃圾堆里翻东西,只会使自己的口味越来越low,吃惯了地沟油的人只会觉得地沟油挺香。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失去了向最优秀的人、向未来不断学习的机会,这个成本是非常大的,这个成本既是机会成本、更是时间成本。

2. 最优秀的大公司可能在体系内实现社会大分工

由于互联网技术与数据技术的基础实施越来越发达,优秀的大公司运营这些工具、积累更优秀的人才方面具备更强的能力,最优秀的大公司具有更强的一体化的能力,这个一体化一定是建立在这个大公司最核心的能力(如成本与规模优势、具有高粘性的平台优势、研发与持续的创新能力等)之上的,这个一体化既有纵向(垂直)一体化、也有横向一体化。这些最优秀的大公司有能力在其eco system之内实现过去社会化的大分工,并在体系内实现创新与自我进化,他们还可以去收购最优秀的技术与团队去补充这个生态系统。在总量增长与长尾市场渗透率越来越高的产业格局下,周边的颠覆式的创新相对于10年前更难,这些20年前公司充当的是对传统商业势力的颠覆者,但现在他们成为了新科技时代的凯撒(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科技、精英人力资源、资本三者的合作使得这些最优秀的大型公司的优势更加集中、维持领先的能力也更强,这也是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不等式(资本回报率持续大于经济增长则导致更大的财富悬殊)的本质原因;持续的报酬递增导致最领先的巨型科技公司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影响力或作用甚至超过了政府(巨型公司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品?美国政府降低企业所得税是否也说明了政府的影响力在下降?)。尤其是现在全球最大的这些科技公司,他们不仅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富可敌国的商业宏图,而且他们的创始人还非常年轻,这在人类企业发展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年轻的创始人与企业家有着更强的学习能力与旺盛的商业热情、甚至社会理想。

3.       在转型中国中寻找未来最优秀的公司

当然,在需求层级丰富、利基市场庞大的中国,我们仍然相信会有很多新的player将成为未来最优秀的公司、甚至是最优秀的大公司。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中国正进行的是一个全新与全面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我们是历史上第一个基本完成现代工业化的大一统(统一市场)的文明古国与人口大国,我们的中产阶层人口基数庞大且快速增加,我们快速融入了全球化与互联网化。在这个历史情境组合下,观察我们的社会变化、经济转型与产业变迁也要以全新的视角,既不要掉入历史经验主义的陷阱,也不适合简单类比国际经验。我国仍然在消费升级与制造业升级中有巨大的机会,在未被充分满足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在全流程的产业信息化改造方面、在泛AI的未来智能硬件创新等方面很多的发展机会,一些最优秀的中小型公司将不断提升系统能力成为最优秀的大公司。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要是一些定性的、方向性的基本原理与逻辑,对生意、人、组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做一个粗浅的分析,但我认为这些似乎是务虚的东西非常重要,也请大家多提不同的看法。至于公司的具体细节、业务与财务的数据分析、金融数学层面的东西,还是在我们的个股与行业的深度讨论会上,有针对性地具体分析,在那些讨论会上我们非常鼓励大家“终极PK”、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全文完)

首页 投资团队 卓利伟 投资思想 详情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团队荣誉 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投资团队

邱国鹭 邓晓峰 孙庆瑞 卓利伟 冯柳 吴任昊 韩海峰

公司动态

高毅动态 高毅观点 财富观察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投教专区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公众号

高毅服务号

(产品持有人净值查询)

高毅订阅号

(理财阅读)

关于我们 投资团队 公司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16高毅资产,沪ICP备17055297号。基金业协会登记编码:P1002305。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参考,如有与本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