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视角的“中国制造”:内卷尽头的曙光 | 十问十答·毅点笔记
来源:作者:毅点笔记
创建时间:2024-06-14
关于“中国制造”,这两年我们听到最多的词可能是“需求坍缩”和“内卷加剧”。在一个总体增速放缓、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有着相对谨慎共识的大环境中,我们对如今的中国制造可以有什么新的期待和认知?经历了过去三年的震荡,中国制造的预期与现实是否存在错配?共识的背后有没有出现反预期的现象?以下选自高毅资产资深研究员今年3月在内部交流会上的分享,我们整理成十问十答,分享给大家。
1.“需求坍缩”和“内卷加剧”的共识从何而来?
如家电、消费电子、汽车、轻工等“中国制造”消费品产业通常兼具制造和产品的属性。产品端对应着的是国民需求,伴随着近些年地产销售的持续下滑,消费品内需的压力是当前市场的核心担忧。房地产从顶峰的近16亿平销售面积(2021年)降至9亿平销售面积(2023年),考虑到房地产2-3年的竣工周期,房地产后周期产业受到的影响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在制造端往往也不具备特别高技术含量的壁垒,一旦需求端的节奏放缓,在前期的高资本投入下,市场担忧产业陷入持续内卷的负向螺旋。
2.产业内卷的结局一定是悲观的吗?
产业和资本市场一样,也有预期的反身性,内卷终有尽头,不断内卷中持续的超低回报本身也是一种劝退。行业出清后,最终“活”下来的公司有机会带来相对丰厚的回报。以空调行业为例,它是一个最早通过市场化走出内卷的行业代表。1998年-2006年,空调行业是当时的朝阳行业,完整经历了行业规模快速增长、产能大幅扩张、到供过于求,毛利率、净利率下滑的持续内卷过程。行业平均净利率一度从7%-8%下降至0,大量企业在内卷中亏损出局。在产业经历出清、涅槃重生后,品牌数量从最早的400多家到今天活跃品牌不足10家。龙头公司通过产品、规模建立优势,毛利率、净利率逐渐回升,2家头部公司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0%,过去这些年也给投资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回报。
3.对已经进入到内卷中后期的产业来说,哪些变化正在发生?
4.除了行业预期的自我调节,还有什么外部因素会加速内卷周期的结束?
5.在产业出清过程中,行业龙头可能会积累出怎样的优势?
6.当人工成本优势不再,面对产业链转移的挑战下,中国制造还有哪些优势?
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工程师红利决定了很多行业的产业链转移在可见的未来依然很难发生。制造业有大量中上游零部件配套,这些上游的配套环节通常必须建在中游的工厂附近,有非常明显的产业链集群效应。虽然东南亚、墨西哥的人工成本相比中国很有竞争力,但就整体的产业链配套而言,中国依然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此外,生产过程中的水、电、煤等核心要素在中国也有无可比拟的基建和成本优势。
7.在规模优势之外,龙头公司还可以建立什么样的产业壁垒?
8在市场预期总量需求承压的情况下,需求端曙光的方向可能在哪里?
固然房地产周期和人口老龄化让市场对内需市场较为谨慎,但14亿人口背后的大一统市场仍然存在大量的消费需求未被满足,背后也蕴含着结构升级的产业机会,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电视机可能是面板行业占比最高的下游需求,过去3年全球电视机的销量一直在下滑,中国从5000多万台降到3000多万台,这也是市场对面板行业需求谨慎的原因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想,面板行业的需求是以面积计算的,而面积是销量和尺寸的乘积。全世界人民在这一点上的爱好是共同的:更大尺寸的电视。中国的企业正把电视越“卷”越大,甚至“卷”到了海外。因而虽然电视机销量在过去3年不断下滑,但是尺寸的增长却在加快,最终面积的需求是在增长的,这会不会逐步产生一个与共识的预期差是值得进一步观察的。
9.中国制造未来的关键词是什么?
最近一年来,“走出去”可能是所有人的关键词。把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嫁接到全球需求,才有机会迎来真正的星辰大海。龙头公司借助在中国内卷胜利获得的门票,走向海外,往往能够获取更大的价值。举几个产业出口的例子:
空调可能是恒温动物永恒的追求,在中国空调的年销量有1亿台,而热带的其他国家,比如同等人口的非洲只有500万台,东南亚6.2亿人口也只有1000万台。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登顶世界第一,出口汽车的单车利润远高于国内。
在扫地机器人行业,国内龙头公司收入的70%、利润的80%来自于海外市场,并且海外扫地机的售价是国内的两倍以上。
10.中国制造自加入WTO以来就一直在走出去,如今的出海相较以前,有什么差别?
风险提示:本内容仅代表受访者于受访当时的分析、推测与判断,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不保证其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受访者及其所在机构的投资实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高毅资产”),未经高毅资产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请勿以任何形式发表、转载、改编、摘录、引用。如转载使用,请与原创方微信订阅号“高毅资产管理”(ID: gyzcgl)联系,请注明来源及作者、请保留文章内容完整性、在标题及内容中请勿以任何形式曲解原意;如引用、改编、转述、分析等,请勿以任何形式曲解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