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的比较优势?| 毅点笔记
来源:高毅资产客户服务号作者:毅点笔记
创建时间:2023-10-13
制造业出口、全球制造业供应链转移等话题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在“高毅资产·毅路同行”系列活动中,不少投资人也表示对此话题的关注。
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出口的可持续性如何?上半年制造业表现承压原因何在?在近期路演活动中,高毅资产基金经理们分享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将相关内容梳理如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更多思考的视角。
高毅资产基金经理卓利伟:
制造业的近期回撤主要是由于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较快,而且从结构上看,生产资料的PPI回落慢,而出厂工业品的PPI回落更快、幅度更大,从而导致制造业两头承压。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我们认为离PPI环比改善的转折点已经越来越近,在PPI逐渐见底之后,制造业的总体盈利情况会显著改善,同时行业中不同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与获取现金流的能力将显著分化,那些在技术壁垒与工程化能力要求更高的少部分公司,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中长期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依然明显,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首先,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是难以撼动的一部分,全球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能力完全承接中国的制造业。当今世界的贸易品大部分是需要很多个生产环节组成的,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是由全产业上下游多个环节的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以及庞大的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红利达成的,目前其他经济体很难具备这种全面的综合能力。
环顾周边国家,东南亚体量太小、工业门类少,即使是目前发展较好的越南,它的人口大约是浙江省的1.5倍,但越南全国的GDP仅仅只有浙江省宁波市的体量。印度的长期发展空间会更大一些,但它现在的工业基础非常差。比如2022年中国工程机械在地产下行的环境下依旧卖出了30万台,但印度只卖了3万台。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很多重要工业品的工业能力,印度相比中国还有很大差距,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用30年时间建立的制造业根基。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真正的“去中国化”,表面上的竞争、打压更多或是为了在最终谈判时多些筹码。2022年11月以来,中国的外交局面也在不断打开,中东、东盟、欧盟甚至澳洲在近期都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从这个角度看,在未来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制造业公司非常值得关注。
其次,中国民营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的总负债率在55%左右、有息负债率更低,债务情况较为健康。对比而言,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步入“失去的30年”时,日本很多企业的负债率高达80%-90%,因此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降杠杆过程,而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负债率水平较低,出现类似情况的概率较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等区域是更低成本承接当时日本普通制造业与科技制造业的主要力量,现在全球很难找到能够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承接中国供应链的经济体; 同时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十年日元两倍以上的升值也相当程度上损失了日本的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