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邮箱: irgroup@gyasset.com    联系电话: 0755-88693999; 021-20572667; 010-56711318    (工作日:上午9:00-11:30,下午13:00-17:30)

中文 | English
  • 首页
  • 公司介绍
  • 投资团队
  • 公司动态
  • 加入我们

账户查询

  • 首页
  • 公司介绍
  • 投资团队
  • 公司动态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投教专区
  • 关注微信
高毅动态 高毅观点

财富观察 投教专区
首页 公司动态 高毅观点 汽车行业框架速览:棋至中局,探究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底层逻辑 | 毅点笔记

高毅动态

高毅观点

财富观察

投教专区

汽车行业框架速览:棋至中局,探究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底层逻辑 | 毅点笔记

来源:作者:毅点笔记

创建时间:Fri Sep 08 00:00:00 CST 2023

编者按:汽车,还是汽车,永远是投资者最关心的行业之一。作为极少数年销售额超过万亿美元体量的行业,汽车是基金投资不可回避的命题,同时汽车又与每个人的生活如此接近。这一期“毅点笔记”,我们分享一位高毅资产基金经理助理的干货,来自内部基础培训,他扎根汽车行业专业研究近十五年。我们努力为您呈现对于行业框架、底层逻辑和当前变化方向的一些总结。

“变革、转型、升级”是如今讨论汽车行业时常出现的关键词。从产业周期看,中国汽车行业整体销量增速放缓,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从产销规模上看,空间仍在,我国仍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在2022年还成为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同时,电动化、智能化的结构性变革带来行业的二次增长和新机会,车企下半场的淘汰赛正加速进行。

因而,面对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汽车行业下半场,我们不仅要理解宏大叙事和数据事实,更要在产业的快速变迁中,研究客观事实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比如:在超豪华品牌、豪华品牌、大众品牌中,谁是真正有“肉”的部分?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已是产业共识,关键还要观察企业的执行效率,方向明确下走什么样的路径?

内容很长,我们摘选部分整理成十问十答,分享给大家:

行业概览

1.汽车行业的行业地图是什么样的?(细节问题包括:产业链包含哪些环节?各环节的利润分配是多少?)

行业地图是行业研究的起手式,帮助我们以概览的方式了解商业模式、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等等。就像培育农作物,要先搞清楚眼前的这块地有多大,产物是一年三熟还是一熟,地上有多少人一起竞争。

如果把汽车行业端到端的产业链拉通来看,按上下游顺序包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多级供应体系、整车厂、经销商、消费者等环节。在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公司的毛利率大约在20%-40%,净利润率在5%-25%;整车厂的毛利率在20%-25%,净利润率在5%-10%,经销商毛利率约为8%-10%,净利润率在2%-4%。

造成不同环节利润分布差异的原因是生意属性不同。零部件公司做的是to B端的制造的生意,具有重资产高毛利的特质;整车厂做的是品牌的生意;经销商做的是低毛利高周转的生意。

2.产业池子有多大,哪些可能是有“肉”的部分?
汽车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制造业的最大产业之一。全球一年9000万新车,市场规模超3万亿美元,超过手机行业(5000亿美元)、计算机市场(4500亿美元)、家电行业(6400亿美元)、工程机械行业(1500亿美元)、通信设备(1000亿美元)之和。
全球的乘用车年销量大约是8000万辆,中国是2400万辆,中国占比30%。全球的商用车可能是1000万辆,中国是400万辆,中国占比40%。
乘用车又可以划分为超豪华品牌、豪华品牌和大众品牌,各自含“肉”量不同:
超豪华品牌一般指价格10万美金以上,总量比较少,占比不到1%,约在50万辆左右。它更像奢侈品,注重品牌效应,产量更多由供给决定,基本保持较长的等车周期,与制造业生态习惯不同,不轻易扩大规模,保持供给的稀缺性。
豪华品牌可能是真正有“肉”的部分,单价一般在3-10万美元,全球在1000万辆以上,占比10%-15%。这个层次的汽车一方面有足够大的单体规模(3000亿-1万亿美元),配以较高的盈利状况和单车价值,同时又有很好的竞争格局。在过去一百年间,这个类别三家龙头企业占了近70%的份额。
大众品牌是厮杀最为激烈的类别,全球在7000万辆左右,占比80%以上,但盈利占比可能只有20%。在燃油车时代,在20年的维度上,这一类别经历了美系、德系、日系、韩系的跃迁。这个类别的汽车更偏向于大众消费品,依靠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全球的销冠也一般来自于大众品牌,能够企及年销量千万辆这一规模。
3.在产业链中整车厂最强势,作为全链条的利益分配者,整车厂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
产业链中资金的流动决定了在这个产业中,谁是有资格“掀桌子”的人。一般而言,谁有定价权,钱往谁的口袋里流,谁就是最强势的。在汽车的产业链中,尽管整车厂在中游,但它是全链条的利益分配者,资金更多的都向整车厂汇聚。
整车厂向上游采购零部件时,一般有3-9月的账期,下游经销商或消费者一般是以现金或票据直接结算,因而整车厂账面资金充裕,运营杠杆非常强。随着整车厂规模的不断扩张,资金也越滚越多。在一个稳定的产业周期中,不少传统车企的汽车金融部是最赚钱的部门之一,运用大量的资金发展供应链金融、消费者金融等。
但硬币永远有两面,雪球越大,雪崩就越快。很多整车厂为什么会突然倒掉?因为产销规模一旦发生较大的逆转趋势,整车厂上下游的账款会突然少很多,现金流的情况远比报表上面的要更差。

市场演变

4.从行业空间看,中国乘用车市场正在经历什么阶段?
行业整体进入平稳发展期,中国乘用车市场年销量稳定在2400万辆左右(合计约4.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将维持低速增长,但电动智能的结构性变化带来行业二次成长。在此过程中,自主份额逐步提升,自主品牌展现出竞争优势,市占率从2020年的36%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53.1%。

未来几年,市场的理论空间或许为3000万辆以上(对比目前2400万辆还有25%的成长空间)。理论空间推演来源于中国每千人300辆汽车的保有量预测和12-15年的汽车更新周期。目前中国的每千人口汽车保有量约为200辆,美国是800、日本是600、韩国是400。

估算市场空间,为什么以千人300辆为标准?为什么不是美国的每千人800辆呢?

我们并不能简单的把其他国家的数据嫁接过来做线性推演,美国是一个在车轮上的国家,更习惯于居住在郊区独宅中,也没有完备的高速铁路网络,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车的需求比我们更高。另一方面,观察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千人口汽车保有量可以发现,当千人口汽车保有量触及300时,这些城市基本已经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拥堵,陆续进行限购措施。
但是,比空间总量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确定性发展下的核心问题:电动化给了自主品牌系统性崛起的机会,大家不再迷信外资品牌的发动机和燃油变速箱,自主品牌有更好的电动化基础,也迭代的更快。但在格局上,是各领风骚一两年还是三五年?
一方面因为电动智能领域大家都变得很快,技术壁垒没那么高,很可能是一年换一个主角。但反过来想,有些新能源车企长期将利润压得很低,依靠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壁垒形成的成本优势,领先的周期是不是就可能更长?这需要持续地通过对于企业的调整和动态出牌形成判断。
5.从产品角度看,国产乘用车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有三类国产汽车曾反映了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一辆以奇瑞QQ为代表,以几乎和摩托车相同的价格解决从“肉包铁”(摩托车)到“铁包肉”(汽车)的问题;第二辆以比亚迪的F3为代表,依靠模仿借鉴的方式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提升体验;第三辆是以哈弗SUV为代表,以相对较高的性价比满足大众审美。
如今,新能源车企依靠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良好基础成为新一代的国民用车,并进军海外市场,出海成为新的增量。长期来看,海外市场对中国车企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但这可能是一个慢变量,在错综复杂的海外市场,过快的速度导致的风险往往大于机会。
6.从格局变化看,造车新势力的入局对产业供应链形成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封闭的供应链正在被打穿、打透,正变得更开放。传统的整车厂的供应链是比较封闭的,等级分明地分为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整车厂根据功能需求,找到一级供应商提出总成和模块化零部件的要求,一级供应商再去找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提供部件,自己完成集成。

新能源车企带来的变化类似于苹果之于消费电子供应链。部分新能源车企不再需要一个集成方做好质量把控,它们希望把过去的总包打开,通过不断的拆包,自己把关零部件的质量、设计、开发和集成。这一方面挤压了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池,客观上促进了降本增效,带来竞争更激烈、更扁平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同时也对整车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什么相较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优质电动车层出不穷,造车似乎变容易了?

过去买车,大家最关心的是发动机和变速箱。发动机的气缸数、带不带T、变速箱含多少档等等。发动机和变速箱本质上是机械,厂商一般拥有自己的技术专长和专利,燃油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壁垒优势。对后发者来说,窗户纸捅不破可能就永远捅不破。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和电机,依靠着我们强大的消费电子基础,国产自主品牌电动车领域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绕过燃油车的技术围墙。

未来展望

7.销售端,相比于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做直营、直销是否必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取决于车型是不是具有成为大单品的爆款潜力,如果不是,直营、直销模式可能是一个“陷阱”。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加入了直接能触达消费者的环节,采取了直营、直销的方式。显而易见能看到的好处有两条,一是真正掌握用户的一手数据,根据用户的真实反馈,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二是删减了经销商后,原先分给经销商的利润可以拿进主机厂,实现效益的提升。
但是,天下不会永远只有好的事情。供不应求的时候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供过于求的时候,如何去匹配生产和需求呢?原先有经销商作为缓冲池,可以实现供需之间的错配,大量的经销商可以暂时分摊多余的库存。
从商业模式上看,大单品的爆款模式适合直营,但如果不是一个大单品的爆款模式却要坚持做直营,那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2020年后,不少车企大张旗鼓地在中心商场的黄金位置布置了直营店,但也看到部分直营店陆续在撤离,这也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特性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8.产品端,应该选择大单品的“机皇”战略还是“机海”战略?
机皇战略和机海战略没有完全的对错,重要的还是看是否适合,与品牌调性是否相符,车企有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匹配。机皇具有名牌效应,当具有明显相对同行的竞争优势,单品策略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突破,利用爆款效应迅速提升车企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也比较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汽车是具有一定社交属性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是求异的。当一款车型成为街机之后,有一部分客群就不愿意去选择了,这从数据上也能看出端倪。最近几年,目前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的市占率都在2%上下浮动,中国销量前十的合计市占率约为17%。客群的选择整体还是比较分散的。

那车型的迭代速度是不是应该效仿手机行业,越快越好?

对新兴车企而言,快速迭代机制能够及时地获取用户的反馈,迅速调整产品方向,提高生产效率,倒逼车企对于新技术、新功能以及新车型的研究速度,让消费者能尽早地享用更好的功能,实现对传统车企的弯道超车。“唯快不破”也是互联网、消费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
但就乘用车而言,快速迭代的机制也有其隐忧。手机行业的换机周期普遍在1-2年,迭代速度和换机周期基本是吻合的。而车天然的生命周期没有这么短,如果还是按照消费电子的频率去迭代,对企业自身也有可能带来反噬作用。作为一个大额消费品,它变得让消费者不那么容易迅速做出购买决策,更愿意去等待下一次的迭代。
9.生产端,为什么行业越来越开放,但车企越来越强调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
在产品形态未定型时,一体化能带来更强的自我把控力,占据先机。一方面是因为过去三年的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时常出现不同原材料的缺乏,顾此失彼。车企对零部件、原材料有了更高的自我掌控要求。
更重要的原因是电动车产品形态还未定型,电动车与历经上百年演变的燃油车不一样,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上已经基本定型,因而可以用更社会化的方式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降低成本。相反,电动车的部件大多没有定型,如果不是完全自己去做,而是拽着外部的供应链一起,那反应和迭代的速度一定会慢,在正在快速演变的电动车市场,这是非常不利的。等产品形态、技术的应用都完全稳定后,最终还是可能会慢慢剥离。
10.在汽车行业,什么是永恒的话题?
从汽车行业发展至今100多年的历史来看,汽车供给变化的本质就是降本。让消费者用同样的价格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配置,就是更好的产品。从历史上看,先是有通过流水线实现成本的福特T型车,后来是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再到大众的MQB平台、丰田的TNGA架构等等。
燃油车目前的降本方式主要是基于各类平台和架构,将不同车型可共用的零部件复用,达到规模化降本的目的。
在电动和智能的产业趋势下,供应链的拆包是降本的一种方法,整车厂通过提高自身掌控能力,直通二级、三级供应商,依靠规模优势和话语权,降低零部件成本。更重要的是技术降本,通过综合集成能力,更合理的分配全车的效率功率,从一味堆料转向提升续航能力、降低百公里电耗。

 

END

风险提示:本内容仅代表受访者于受访当时的分析、推测与判断,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不保证其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受访者及其所在机构的投资实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高毅资产”),未经高毅资产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请勿以任何形式发表、转载、改编、摘录、引用。如转载使用,请与原创方微信订阅号“高毅资产管理”(ID: gyzcgl)联系,请注明来源及作者、请保留文章内容完整性、在标题及内容中请勿以任何形式曲解原意;如引用、改编、转述、分析等,请勿以任何形式曲解原意。

 

首页 公司动态 高毅观点 汽车行业框架速览:棋至中局,探究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底层逻辑 | 毅点笔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团队荣誉 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投资团队

邱国鹭 邓晓峰 孙庆瑞 卓利伟 冯柳 吴任昊 韩海峰

公司动态

高毅动态 高毅观点 财富观察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投教专区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公众号

高毅服务号

(产品持有人净值查询)

高毅订阅号

(理财阅读)

关于我们 投资团队 公司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16高毅资产,沪ICP备17055297号。基金业协会登记编码:P1002305。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参考,如有与本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