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精选1| 115年都花不完的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教你理财四个基本点
来源:高毅资产作者:Albert
创建时间:2015-12-15
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为该奖项获奖人之一。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成长,在中国科研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有消息称,屠呦呦将会获得该奖项一半的奖金,约92万美元(约758万瑞典克郎,下面简称“克郎”)。还有一半奖金由另外两位获奖者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得。
诺贝尔奖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至今历经115年,从最初的3100万克郎开始,百年来每年都派发奖金,从不间断,不但没把钱花光,今天仍然有约28.6亿克郎余额。诺贝尔老先生遗愿看来还能永续执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运作。
诺贝尔基金会就好比一个高明理财规划师,而理财规划师的工作,则是要全力帮助客户达成心愿(即理财目标)。百年来,基金会尽心尽力地为诺贝尔的理财目标,也就是他最后的心愿而履行职责。那么,我们尝试合理想象一下,诺贝尔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这个理财规划师百年间到底为诺贝尔做了些什么工作,到底怎样理财,才能长盛不衰?
1、了解需求,明确目标
诺贝尔生前立下遗嘱,声明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用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这个是诺贝尔留在世上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心愿。当然,诺贝尔本人可能并非理财规划专家,因此对愿望的描述虽算准确,但还是较偏向于感性的图像,真要执行起来,略嫌不够具体。因此,基金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诺贝尔的理财需求进行梳理、量化。
首先,基金会遵循诺贝尔遗愿,将“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定义为5个领域:即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并设立相对应奖项(后来的经济学奖其实是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赞助设立,诺贝尔基金会冠名)。
其次,确定奖金目标:每个奖项的奖金须相当于一位瑞典教授工作20年薪金收入,因此奖金至少要每年增加一点以抵消通胀。当时瑞典一位教授20年薪金约15万克郎,5项奖金就是75万克郎。因此每年发放的奖金应该是从75万克郎起步计算,并且每年至少增长幅度等同通胀率。
然后就是理财期限:一是这几项奖金一年发放一次,二是今后永远一直发放下去。
2、根据需求制定解决方案
梳理完需求,基本可以分析出一个初步解决方案:只需要将这一大笔遗产设立成一个类似“增长型永续年金”(永续年金大概意思是无限期,但有固定支付频率的年金,例如一年支付一次,增长型永续年金即每年支付的金额都有增长)架构的基金,就可以将诺贝尔的心愿一直传承下去。
接下来,检查一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需要几个合理假设:
根据梳理需求可知,这个增长型永续年金的第一年现金流是75万克郎。
假设当时统计的通胀为3%,那么以现在推导未来,即总奖金每年至少需要增长3%;假设以当时的投资环境和时人的投资手段计,基金的期望收益率为10%。
如果以上假设符合当时情景,则根据增长型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方法:75万÷(10%-3%)=1071.43万。
也就是说,只要当时基金余额大于1071.43万,这个增长型永续年金就有机会真的永续运作。而诺贝尔的遗产总共有3100万,因此这个解决方案很有机会达成诺贝尔的理财目标。
3、选择能符合预期收益率的可投资资产
永续年金,包括增长型永续年金有个特点,就是永远只用利息来支付,无伤本金。如果每年的实际投资回报率大于预期回报率,而奖金又按照当初设定的金额支付时,那么用不完的利息就会滚入本金里面。反之,则会从伤及本金甚至影响长远的奖金发放。
因此,每年实际回报高于或低于预期,将会影响基金发放的奖金金额——高于或低于原先设定的金额;又或影响本金余额的多少。这种由每年实际投资回报率高低对理财目标达成效果造成的影响,就叫做投资风险。
由此可知实际回报率是否符合预期就变得非常重要,选择投资标的其实就是在选择符合解决方案要求的收益率和风险。基于当时遗产金额已经达到永续年金现值的要求,而通胀率又非基金会所能控制,那剩下唯一可以控制的变量,就只有投资回报率一项了。
于是基金会按照当时的投资水平和市场环境,开始挑选符合预期回报率的投资品。考虑到每年都需要支付奖金,因此基金会一开始选择的是比较保守的投资标的:债权。基金会在早期,只投资国债和有实物抵押的贷款。当时基金会认为股票风险过高,没有去碰。
4、在持续管理中不断检讨达成效果及修正策略,以保证目标达成甚至超出预期
然而这需要时间。或者说能够正确看待投资收益与风险,需要时间去培养。前面提过由每年实际投资回报率的变化产生对理财目标达成效果的影响,叫做投资风险。过于惧怕风险,只能牺牲投资回报率,过于贪图高收益,则容易遭到高风险的打击。
早期的基金会希望尽可能杜绝投资风险,只能将钱投入到保守渠道,导致收益远落后于预期,造成的后果是从1902年第二届开始,奖金不断缩水,到1923年达到最低的11.49万克郎 ,其后在1953年,基金会管理的资产更是缩水到只剩下基金初创时的三分之二不到。
这并不能怪基金会。基金会初成立时,哈里·马科维茨和威廉·夏普还没投胎,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风险和收益决策的均值-方差模型也要到1950年代才被提出来。
科学知识永远是生产的第一驱动力。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各种金融经济学理论涌现,基金会也趁此机会拓宽视野,对于风险和收益的认识有突破性进展。在1953年基金会开始针对诺贝尔的理财目标调整投资策略,资产配置不再局限于债权,慢慢转向了股票、房地产等等多渠道多元化配置。
整个基金的资产从此开始不断增加,同时每年派发的奖金也不断增加,至2001年每个奖项的奖金达到1000万克郎,一直到2012年才因经济危机影响降至800万克郎。至此,诺贝尔的百年心愿,算是达成了大半,而诺贝尔奖永续举办下去,才是理财目标完全达成,基金会仍需努力坚持。
总结
基金会百年来为诺贝尔身后宏愿所做的一切,简直就是一个经典理财规划案例,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清晰、可量化、有期限的目标,则不可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则定不出适合的投资策略,迷失在众多投资品种当中;有了合适的投资策略,也还需要持续地执行和检讨、修正策略,以确保目标能够达成。
家庭理财同样是如此,分析需求,确立目标,制定解决方案,执行-检讨-再执行,直到目标达成。一切都是从理财目标开始,也以理财目标结束。理财目标是贯穿整个理财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